按照省、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的统一部署,我局涉及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两项重点工作,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现将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机制完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有序推进
作为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我局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落实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的重要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青年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把维护青年权益的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全面开展。及时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的青年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为主要责任人,落实专人具体负责协调、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机构到位、指导工作到位、检查督促到位。
二、创新载体,营造氛围,认真开展维护青少年权益法律法规宣传
我局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法治宣传的职能作用,将《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作为普法依法治市的重要内容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并纳入全市“八五”普法规划,始终把事关青少年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列为法律援助、知识宣讲、法治教育的重点内容。一是精心谋划青少年普法工作。印发《2024年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明确加强青少年重点人群法治宣传等5方面22项重点任务,夯实团市委、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和人民团体的普法责任制,全市青少年普法工作全面启动。二是健全完善普法工作制度。转发《关于在全省党政机关建立“三单两书”普法工作制度的通知》,印发《延安市“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单位年度履职报告评议办法》和《延安市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2024年版)》《延安市党政机关普法责任动态清单》,进一步推动相关部门有效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三是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坚持每年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积极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同时还注意做好青少年的维权和思想教育工作,通过赠送书籍、文具,发放爱心法律服务联系卡等方式关爱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政府的关爱。
三、结合职能,注重实效,切实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一是依托“法律七进”开展法治宣传进学校等活动。深入开展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活动。组织市、区30多家单位在宪法广场开展宪法、民法典集中宣传,在法治延安公众号开展宪法、民法典有奖竞答。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中的优质力量成立法律服务讲师团,深入开展青少年维权知识法律六进活动。以“宪法十三进”“民法典十进”为重要载体,县(市)、区司法局联动开展宪法宣传示范活动,走进子长市秀延小学、延安海关等开展“宪法进校园”“民法典进机关”等系列活动,采取多种方式让宪法、民法典深入人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开展集中宪法、民法典宣传活动600余场,提供法律服务咨询1万余人次,发放宪法、民法典宣传资料40万余份、宣传品30万余个,制作展板1500余块,悬挂横幅1500余条。二是做好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监管。针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特点,各县(市、区)不断创新举措,制定个性化教育矫正方案,在监督行为中引入人文关怀,帮助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增强法律意识,重树信心、回归社会。截至目前,各县(市、区)司法局共接收未成年矫正对象37名,现解除矫正12名,正在接收矫正25名。全市建立未成年人矫正小组累计37个,指导就业就学35人次,心理辅导62余次。三是强化青少年维权网络体系建设。全市的14个法律援助机构在各县区法律服务大厅设立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搭建一站式办理的实体维权平台。全市两级法律援助机构都在工、青、妇、老、残、法院、看守所等单位设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各乡镇依托乡镇司法所进行法律援助工作,在各村也有“一村一法律顾问”的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来进行法律援助,且均正常开展工作。健全了青少年维权的网格体系,已形成了以法律援助律师、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主力,覆盖全市的法律援助网络,为有特殊困难的青少年提供电话、邮寄等申请服务。四是着力提升法律服务水平。开通青少年维权绿色通道,对困难行动不便的青少年提供上门法律服务,通过和教育局、残联对接,发放了法律援助爱心卡,司法行政便民服务卡,使需要维权的经济困难的青少年及时获得免费的优质法律服务。建立了健全的“收集、研判、处置、服务”四位一体的舆情工作机制,加大青少年维权工作信息交流力度,注重收集、上报青少年维权方面的重要信息,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努力实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最大限度地为全市青少年提供了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虽然我们在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督促指导相关部门单位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力度不够、部分偏远地区法治宣传教育还不够深入,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的认同感有待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个别案件办理效率不高。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中长期青少年发展规划,多措并举推动落实普法责任制,加大偏远地区法治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增加宣传频次,如利用乡村广播定期播放法律知识、组织法律志愿者定期上门宣传等;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建设,开展业务培训与案件质量评查活动,提高律师办理青少年法律援助案件的专业水平与责任意识,完善案件跟踪回访机制,及时了解受援人满意度与需求,不断优化服务效果,更好地推动中长期青少年发展规划落地见效,为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贡献司法行政力量。
按照省、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的统一部署,我局涉及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两项重点工作,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现将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机制完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有序推进
作为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我局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落实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的重要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青年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把维护青年权益的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全面开展。及时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的青年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为主要责任人,落实专人具体负责协调、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机构到位、指导工作到位、检查督促到位。
二、创新载体,营造氛围,认真开展维护青少年权益法律法规宣传
我局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法治宣传的职能作用,将《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作为普法依法治市的重要内容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并纳入全市“八五”普法规划,始终把事关青少年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列为法律援助、知识宣讲、法治教育的重点内容。一是精心谋划青少年普法工作。印发《2024年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明确加强青少年重点人群法治宣传等5方面22项重点任务,夯实团市委、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和人民团体的普法责任制,全市青少年普法工作全面启动。二是健全完善普法工作制度。转发《关于在全省党政机关建立“三单两书”普法工作制度的通知》,印发《延安市“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单位年度履职报告评议办法》和《延安市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2024年版)》《延安市党政机关普法责任动态清单》,进一步推动相关部门有效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三是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坚持每年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积极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同时还注意做好青少年的维权和思想教育工作,通过赠送书籍、文具,发放爱心法律服务联系卡等方式关爱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政府的关爱。
三、结合职能,注重实效,切实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一是依托“法律七进”开展法治宣传进学校等活动。深入开展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活动。组织市、区30多家单位在宪法广场开展宪法、民法典集中宣传,在法治延安公众号开展宪法、民法典有奖竞答。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中的优质力量成立法律服务讲师团,深入开展青少年维权知识法律六进活动。以“宪法十三进”“民法典十进”为重要载体,县(市)、区司法局联动开展宪法宣传示范活动,走进子长市秀延小学、延安海关等开展“宪法进校园”“民法典进机关”等系列活动,采取多种方式让宪法、民法典深入人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开展集中宪法、民法典宣传活动600余场,提供法律服务咨询1万余人次,发放宪法、民法典宣传资料40万余份、宣传品30万余个,制作展板1500余块,悬挂横幅1500余条。二是做好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监管。针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特点,各县(市、区)不断创新举措,制定个性化教育矫正方案,在监督行为中引入人文关怀,帮助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增强法律意识,重树信心、回归社会。截至目前,各县(市、区)司法局共接收未成年矫正对象37名,现解除矫正12名,正在接收矫正25名。全市建立未成年人矫正小组累计37个,指导就业就学35人次,心理辅导62余次。三是强化青少年维权网络体系建设。全市的14个法律援助机构在各县区法律服务大厅设立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搭建一站式办理的实体维权平台。全市两级法律援助机构都在工、青、妇、老、残、法院、看守所等单位设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各乡镇依托乡镇司法所进行法律援助工作,在各村也有“一村一法律顾问”的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来进行法律援助,且均正常开展工作。健全了青少年维权的网格体系,已形成了以法律援助律师、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主力,覆盖全市的法律援助网络,为有特殊困难的青少年提供电话、邮寄等申请服务。四是着力提升法律服务水平。开通青少年维权绿色通道,对困难行动不便的青少年提供上门法律服务,通过和教育局、残联对接,发放了法律援助爱心卡,司法行政便民服务卡,使需要维权的经济困难的青少年及时获得免费的优质法律服务。建立了健全的“收集、研判、处置、服务”四位一体的舆情工作机制,加大青少年维权工作信息交流力度,注重收集、上报青少年维权方面的重要信息,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努力实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最大限度地为全市青少年提供了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虽然我们在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督促指导相关部门单位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力度不够、部分偏远地区法治宣传教育还不够深入,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的认同感有待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个别案件办理效率不高。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中长期青少年发展规划,多措并举推动落实普法责任制,加大偏远地区法治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增加宣传频次,如利用乡村广播定期播放法律知识、组织法律志愿者定期上门宣传等;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建设,开展业务培训与案件质量评查活动,提高律师办理青少年法律援助案件的专业水平与责任意识,完善案件跟踪回访机制,及时了解受援人满意度与需求,不断优化服务效果,更好地推动中长期青少年发展规划落地见效,为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贡献司法行政力量。